今日辟谣(2025年6月20日)
今日辟谣(2025年6月20日)
今日辟谣(2025年6月20日)6月16日至17日,七国集团(G7)峰会在加拿大艾伯塔省(àibótǎshěng)卡纳纳斯(kǎnànàsī)基斯村落举行。此次G7峰会新面孔(xīnmiànkǒng)多,且时隔六年再次迎来特朗普(tèlǎngpǔ),尚未开幕就笼罩在“关税大棒”和乌克兰问题的阴影中。突发的以伊冲突不仅抢走了峰会热度,还令特朗普提前一天离场(líchǎng)。最终G7峰会在特朗普缺席、没有联合公报中闭幕。
尽管会后发表了七篇联合声明(liánhéshēngmíng),但不少实质问题仍无共识:乌克兰问题没有声明,多国对(duì)美贸易谈判未见(wèijiàn)曙光。“富国俱乐部”领导人汇聚一堂、各怀目的、议题交织,可(kě)主要成果只是维系表面团结——摸索出与特朗普的“相处之道”。G7依旧在,内部裂痕却以(yǐ)多种形式(duōzhǒngxíngshì)演绎。特朗普2.0时代首场峰会,似乎标志着“G1+6”的新常态。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7日,加拿大艾伯塔省班夫,七国集团(G7)峰会标志在卡纳纳斯基斯国际媒体中心外(wài)展示(zhǎnshì)。视觉中国 图
今年是第51届G7峰会,除了(chúle)传统的七(qī)大工业国成员和“非正式成员”(non-enumerated member)欧盟两大领导人(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有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韩国、乌克兰七国领导人,以及北约秘书长吕特、联合国秘书长古(gǔ)特雷斯(tèléisī)、世界银行行长(yínxíngxíngzhǎng)彭安杰三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应邀(yìngyāo)参会。
此外,本次峰会还邀请了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伊斯兰国家——东南亚和(hé)伊斯兰世界第一大国印尼、海湾地区第一大国沙特阿拉伯、海湾地区最发达国家阿联酋,只是三国领导人因故(yīngù)未能成行。由此可见,今年G7峰会希望达成以下几个目的:讨论包括贸易在内的全球性问题(主要(zhǔyào)国际组织(zǔzhī)和13个G20国家参会);讨论俄乌、以伊冲突(邀请泽连斯基(liánsījī)和伊斯兰三国);通过参会国的“多元”展现(zhǎnxiàn)G7的“包容性”、维系其(qí)国际影响力。
当地时间2025年(nián)6月(yuè)17日,加拿大艾伯塔省,G7峰会持续举行。视觉中国 图
当然,引发外界关注、直接影响议程的,离不开参会领导人。今年峰会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首次参加,东道主加拿大总理卡尼、英国首相斯塔(sītǎ)默(mò)、日本首相石破茂、德国总理默茨更是G7新人。“颠覆美国外交”的特朗普,外加接近三分之二的新面孔(xīnmiànkǒng),预示着(zhe)峰会进程(jìnchéng)将“不同寻常”。
会后发表的文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díquè)体现了(le)从“参与广泛性”到“议题广泛性”的特点。七篇联合声明涉及以伊冲突、外国干涉、人工智能、关键矿产、跨国(kuàguó)犯罪与人口贩卖、森林火灾、量子(liàngzǐ)科技创新,尤其在16日晚上就以色列和伊朗冲突最新情况发表声明。然而相比于类别繁多的特定(tèdìng)议题联合声明,更醒目的却是“缺失”的文件。
首先就是没有发表联合公报。这在G7峰会50年历史上实属罕见,但在特朗普(tèlǎngpǔ)领导美国的(de)时代并不出人意料。由于“美国优先”与“大国(dàguó)协作”的内在冲突,有特朗普参与的G7峰会总是很难达成共识。2018年G7峰会被贸易摩擦笼罩,特朗普不仅提前退席,还在最后时刻放弃支持(zhīchí)已经出炉的联合公报。一年后的G7峰会,为了避免类似(lèisì)的尴尬、“求同存异”,东道主法国总统(zǒngtǒng)马克(mǎkè)龙放弃联合公报,选择了内容(nèiróng)含糊其辞、只有一页的“领导人声明”,使得这届峰会史无前例地没有联合公报而落幕。
今年峰会时隔23年重回卡纳纳斯基斯,而第一次(dìyīcì)以东道主(dōngdàozhǔ)身份主持的卡尼早就做好了准备,在峰会召开前夕就通过加政府官员告知(gàozhī)媒体,已经放弃发表联合公报的做法。毕竟美国对其它(qítā)G7国家滥施关税在前,乌克兰、中东问题的应对方案分歧严重,美加两国甚至围绕加国家主权(guójiāzhǔquán)问题增加了额外摩擦。在此背景下,想在短短两天内说服特朗普支持一份联合声明(liánhéshēngmíng)着实不现实。
卡尼最终的替代方案是一份“峰会主席总结声明”,外加上述特定议题的系列联合声明,以掩盖缺乏共识(gòngshí)的实情。联合公报是经七国领导人认可,以他们共同名义发表(fābiǎo)的文本,而峰会主席总结声明只由卡尼以自己一方的名义发布,二者截然不同(jiéránbùtóng)的性质决定了其文本在(zài)凝聚、体现共识方面(fāngmiàn)的显著差别。
不过卡尼(kǎní)为了(le)营造表面(biǎomiàn)团结,对(duì)这份声明的措辞颇为用心。通篇声明主语都是“G7领导人”(G7 Leaders),以强调共同行为(xíngwéi)。对于注定(zhùdìng)难以达成文字共识(gòngshí)、最终也没有单独发表联合声明的乌克兰问题,卡尼以“G7领导人表示支持特朗普总统致力于在乌克兰实现公正持久和平”的说辞开始,给足了特朗普面子和情绪价值,然后用“无条件停火”、“寻求包括金融制裁在内(zàinèi)对俄罗斯施加最大压力的所有选项”的措辞,既全力体现加拿大和欧洲领导人的立场,又避免跟特朗普直接冲突。
类似的(de)(de)处理方式还包括贸易问题:“他们考虑全球贸易合作、刺激各国生产力(shēngchǎnlì)和经济增长的办法”。在(zài)特朗普因处理以伊冲突提前一日离会返国之前,与会领导人也得以说服特朗普,发表了围绕以伊冲突的简短联合声明,既迎合了特朗普“挺以反伊”的立场(lìchǎng),用“解决伊朗危机”、“降低中东地区(zhōngdōngdìqū)敌对”的说法代替了以伊“停火”,却又把欧盟和加拿大更关切的“加沙停火”写入其中。
即便卡尼此举展现出“银行家的简洁、详实、行动导向”,可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指出这次(zhècì)G7峰会(fēnghuì)“四个没有”(没有发表联合公报、特朗普没有会见乌克兰总统(zǒngtǒng)(zǒngtǒng)、特朗普没有会见墨西哥总统、没有为下周(xiàzhōu)的北约峰会造势),特别是乌克兰问题没有联合声明的事实,恰恰表明此次峰会的关键不在有什么,而是缺什么。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7日,加拿大坎纳纳斯基,七国集团峰会期间,意大利总理(zǒnglǐ)焦尔吉娅·梅洛尼(背对镜头,下中)、法国总统埃马(āimǎ)纽埃尔·马克(mǎkè)龙、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lā)·冯德莱恩、北约(běiyuē)秘书长马克·吕特、日本首相石破茂、德国总理默茨、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英国首相基尔·斯塔(sītǎ)默(顺时针方向)合影。视觉中国 图
14个国家和三大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其中仅七大成员国和欧盟领导人就(jiù)都带着不尽相同的目的到来,显然(xiǎnrán)决定了本次(běncì)G7峰会的议题繁多杂糅,且(qiě)双边与多边、区域与全球议题交织,于是系列联合声明的出炉亦不奇怪。可另一方面,峰会只有两天时间,且关键主角特朗普还提前离开,多数与会者必然难以(nányǐ)达成行前目标。
尽管G7是多边外交场合,但眼看着特朗普“解放日关税”90天暂缓期即将(jíjiāng)在(zài)7月9日到期,头上悬着(xuánzhe)“达摩克利斯之剑”的(de)传统盟友和伙伴们无疑先想着抓住难得(nánde)面见特朗普的机会,解决本国对美双边贸易问题。英国广播公司(BBC)盘点,英国、加拿大(jiānádà)、日本、欧盟领导人的首要目的就是谈贸易,“自己的事”优于“大家的事”,遑论全球事务。
G7峰会各领导人的参会目的(mùdì),图源:BBC
从效果看,几乎无人如愿(rúyuàn),英国(yīngguó)是仅有的例外。继5月两国达成协议框架后,特朗普在(zài)对媒体记者官宣英美正式签署了“对双方公平(gōngpíng)的”贸易(màoyì)协议,这也是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贸易战后签署的第一份贸易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对多数进口自英国的产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汽车关税从25%改为10万辆进口配额征收10%,此外美国承诺以类似(lèisì)的机制降低(jiàngdī)钢铝制品和药品关税,并建立某些航空航天产品的免关税双边贸易。
不少分析人士(rénshì)将英美贸易协议(xiéyì)视为与特朗普谈贸易、签协议的参考样板,可如此一来就不能忽视英国(yīngguó)所作出的妥协和让步:将美国牛肉进口(jìnkǒu)免关税配额增至1.3万吨(wàndūn),乙醇进口免关税配额增至14亿升。这意味着英国实际(shíjì)放宽了本来较为严格的农产品和生物制品准入标准,10%的基准关税也远高于特朗普就职前英国对美出口不到2%的平均关税。
跳出英国的个例,其它(qítā)国家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并无(wú)突破性进展:石破茂与特朗普(tèlǎngpǔ)会谈后在(zài)记者会上表示,双方(shuāngfāng)未能就取消关税达成协议,因为“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分歧”;冯德莱恩称正在进行的美欧贸易谈判“错综复杂”但在“向前推进”,目标是在7月达成协议;卡尼与特朗普的面对面会谈最受关注,后者坦承障碍依旧存在,只是双方承诺继续(jìxù)谈判,力争在30天内达成协议……
当然,考虑到各国与美国双边贸易的(de)复杂矛盾,此次领导人或许本就不指望靠两天的面对面峰会解决问题。汽车关税向来是日美贸易中的难点,美欧贸易在汽车、农产品、医药、酒类的矛盾甚于(yú)英美贸易,欧盟的经济体量与27个(gè)成员国不同诉求,决定了布鲁塞尔不会轻易(qīngyì)向美国让步;卡尼则把(bǎ)此次主场(zhǔchǎng)外交视为与各主要经济体发展贸易关系的契机,以实现其减少对美依赖的愿望。
双边贸易成果(chéngguǒ)有限,共同关切的多边和区域问题亦不例外,尤其是乌(wū)克兰问题。本次(běncì)峰会只邀请了(le)一个非G20国家领导人泽连斯基,本是为了促成西方大国集体挺乌的声音和行动。不料在以伊冲突持续的动态“轰炸(hōngzhà)”下,不仅乌克兰问题,连整个G7峰会都被抢走“热度”,特朗普提前离会后,原定的美乌领导人会晤也未能实现。
没有乌克兰问题联合声明,宣告了“一致挺乌”的设想破产。特朗普甚至在峰会期间就区域(qūyù)热点问题拆(chāi)盟友(méngyǒu)们的台,例如重申将俄罗斯从八国集团除名是“巨大的错误”,导致战争爆发。他还公开打脸马克龙(lóng),称后者说他提前返美(fǎnměi)是为了促成以伊停火乃“爱出风头”。此外,在森林火灾全球(quánqiú)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与会者连“气候变化”的字眼都避而不谈。
事实证明,反倒是(shì)没有特朗普的议题,G7峰会(fēnghuì)见到了(le)一些效果。印度总理莫迪(mòdí)与卡尼会晤后,加方表示两国同意恢复因两年前加锡克教领袖遇刺而中断的外交服务,并互派(hùpài)高级专员(相当于大使)。加拿大为乌克兰提供23亿加元军事援助和23亿加元贷款,欧盟则在峰会前一周提出对俄第18轮(lún)制裁措施、打击俄能源和军事工业,总算让泽连斯基不虚此行。
“G1+6”成默认新常态(chángtài)?
严格来说,G7并非基于国际条约成立的(de)(de)国际组织,而是政府间的政治经济论坛(lùntán)(forum),因此既没有常设秘书处或办公室(bàngōngshì),其通过的声明等文本,对成员国亦不具备国际法意义上的约束力。基于这种松散(sōngsǎn)的性质。G7的“组织韧性”本就不强,如今面对特朗普颠覆(diānfù)式的外交路径,其他领导人变得更加务实、身段灵活,客观上又增加了G7的弹性。
美国(guó)《政客》杂志就发表《G7拥抱“现实政治”,围绕颠覆性的特朗普共事》一文(yīwén)指出(zhǐchū),在卡尼用主席总结声明取代联合公报、营造表面团结的背后,残酷的现实是各国领导人不再致力于说服特朗普同意采取新的共同措施(尤其是对抗俄罗斯),甚至懒得寻找表面词藻(cízǎo)寻求(xúnqiú)七国共识。取而代之的,是其它G6国家另行协同行动。
另一方面,各国领导人小心翼翼地与(yǔ)特朗普打交道(dǎjiāodào),既配合后者习惯于双边而非多边协商的路径,又在细节(xìjié)之处满足他的情绪价值。正如随同参会的德国政府官员表示,出于“现实政治”(realpolitik)逻辑,美国的经济、军事、核武(héwǔ)能力在G7乃至整个西方阵营(zhènyíng)无可替代,因此大家必须礼貌而谨慎地与美国领导人互动。
在此氛围下,葡萄牙人科斯塔代表欧盟带给特朗普特殊礼物——该国著名球星C·罗纳尔多签名球衣;斯塔默在特朗普把“英国”说成“欧盟”时没有打断纠正,还在后者手中文件掉地(dì)后替(tì)他弯腰捡起;在特朗普大谈不该将俄罗斯逐出G8时,一旁的卡尼没有当即反驳,而是等特朗普回国后才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此言“冒犯乌克兰人(wūkèlánrén)”;与会的日(rì)本官员则总结“人人都(dōu)有自己的谨慎(jǐnshèn)方式”,以确保G7能(néng)继续存在、“来日继续斗争”。
考虑到美国国会提出了对俄能源产品征收500%关税的二级制裁法案,一些G7国家并不认为美国和自己已经“不团结”,德国总理默茨对自己首次G7峰会的评价是(shì)(shì)“比预期更加成功”,对未来(wèilái)“谨慎乐观”。不过一边是绕开(ràokāi)特朗普(tèlǎngpǔ)的G6共同行动,一边是G6分别想方设法与特朗普政府维系关系,一旦(yídàn)走向“G1+6”新常态,未来几年G7还能否保持“富国俱乐部”的传统影响力和存在感,的确要打上(shàng)问号。
(胡毓堃,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xiéhuìhuìyuán))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zhuàngǎo) 胡毓堃
(本文(běnwén)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6月16日至17日,七国集团(G7)峰会在加拿大艾伯塔省(àibótǎshěng)卡纳纳斯(kǎnànàsī)基斯村落举行。此次G7峰会新面孔(xīnmiànkǒng)多,且时隔六年再次迎来特朗普(tèlǎngpǔ),尚未开幕就笼罩在“关税大棒”和乌克兰问题的阴影中。突发的以伊冲突不仅抢走了峰会热度,还令特朗普提前一天离场(líchǎng)。最终G7峰会在特朗普缺席、没有联合公报中闭幕。
尽管会后发表了七篇联合声明(liánhéshēngmíng),但不少实质问题仍无共识:乌克兰问题没有声明,多国对(duì)美贸易谈判未见(wèijiàn)曙光。“富国俱乐部”领导人汇聚一堂、各怀目的、议题交织,可(kě)主要成果只是维系表面团结——摸索出与特朗普的“相处之道”。G7依旧在,内部裂痕却以(yǐ)多种形式(duōzhǒngxíngshì)演绎。特朗普2.0时代首场峰会,似乎标志着“G1+6”的新常态。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7日,加拿大艾伯塔省班夫,七国集团(G7)峰会标志在卡纳纳斯基斯国际媒体中心外(wài)展示(zhǎnshì)。视觉中国 图
今年是第51届G7峰会,除了(chúle)传统的七(qī)大工业国成员和“非正式成员”(non-enumerated member)欧盟两大领导人(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有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韩国、乌克兰七国领导人,以及北约秘书长吕特、联合国秘书长古(gǔ)特雷斯(tèléisī)、世界银行行长(yínxíngxíngzhǎng)彭安杰三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应邀(yìngyāo)参会。
此外,本次峰会还邀请了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伊斯兰国家——东南亚和(hé)伊斯兰世界第一大国印尼、海湾地区第一大国沙特阿拉伯、海湾地区最发达国家阿联酋,只是三国领导人因故(yīngù)未能成行。由此可见,今年G7峰会希望达成以下几个目的:讨论包括贸易在内的全球性问题(主要(zhǔyào)国际组织(zǔzhī)和13个G20国家参会);讨论俄乌、以伊冲突(邀请泽连斯基(liánsījī)和伊斯兰三国);通过参会国的“多元”展现(zhǎnxiàn)G7的“包容性”、维系其(qí)国际影响力。
当地时间2025年(nián)6月(yuè)17日,加拿大艾伯塔省,G7峰会持续举行。视觉中国 图
当然,引发外界关注、直接影响议程的,离不开参会领导人。今年峰会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首次参加,东道主加拿大总理卡尼、英国首相斯塔(sītǎ)默(mò)、日本首相石破茂、德国总理默茨更是G7新人。“颠覆美国外交”的特朗普,外加接近三分之二的新面孔(xīnmiànkǒng),预示着(zhe)峰会进程(jìnchéng)将“不同寻常”。
会后发表的文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díquè)体现了(le)从“参与广泛性”到“议题广泛性”的特点。七篇联合声明涉及以伊冲突、外国干涉、人工智能、关键矿产、跨国(kuàguó)犯罪与人口贩卖、森林火灾、量子(liàngzǐ)科技创新,尤其在16日晚上就以色列和伊朗冲突最新情况发表声明。然而相比于类别繁多的特定(tèdìng)议题联合声明,更醒目的却是“缺失”的文件。
首先就是没有发表联合公报。这在G7峰会50年历史上实属罕见,但在特朗普(tèlǎngpǔ)领导美国的(de)时代并不出人意料。由于“美国优先”与“大国(dàguó)协作”的内在冲突,有特朗普参与的G7峰会总是很难达成共识。2018年G7峰会被贸易摩擦笼罩,特朗普不仅提前退席,还在最后时刻放弃支持(zhīchí)已经出炉的联合公报。一年后的G7峰会,为了避免类似(lèisì)的尴尬、“求同存异”,东道主法国总统(zǒngtǒng)马克(mǎkè)龙放弃联合公报,选择了内容(nèiróng)含糊其辞、只有一页的“领导人声明”,使得这届峰会史无前例地没有联合公报而落幕。
今年峰会时隔23年重回卡纳纳斯基斯,而第一次(dìyīcì)以东道主(dōngdàozhǔ)身份主持的卡尼早就做好了准备,在峰会召开前夕就通过加政府官员告知(gàozhī)媒体,已经放弃发表联合公报的做法。毕竟美国对其它(qítā)G7国家滥施关税在前,乌克兰、中东问题的应对方案分歧严重,美加两国甚至围绕加国家主权(guójiāzhǔquán)问题增加了额外摩擦。在此背景下,想在短短两天内说服特朗普支持一份联合声明(liánhéshēngmíng)着实不现实。
卡尼最终的替代方案是一份“峰会主席总结声明”,外加上述特定议题的系列联合声明,以掩盖缺乏共识(gòngshí)的实情。联合公报是经七国领导人认可,以他们共同名义发表(fābiǎo)的文本,而峰会主席总结声明只由卡尼以自己一方的名义发布,二者截然不同(jiéránbùtóng)的性质决定了其文本在(zài)凝聚、体现共识方面(fāngmiàn)的显著差别。
不过卡尼(kǎní)为了(le)营造表面(biǎomiàn)团结,对(duì)这份声明的措辞颇为用心。通篇声明主语都是“G7领导人”(G7 Leaders),以强调共同行为(xíngwéi)。对于注定(zhùdìng)难以达成文字共识(gòngshí)、最终也没有单独发表联合声明的乌克兰问题,卡尼以“G7领导人表示支持特朗普总统致力于在乌克兰实现公正持久和平”的说辞开始,给足了特朗普面子和情绪价值,然后用“无条件停火”、“寻求包括金融制裁在内(zàinèi)对俄罗斯施加最大压力的所有选项”的措辞,既全力体现加拿大和欧洲领导人的立场,又避免跟特朗普直接冲突。
类似的(de)(de)处理方式还包括贸易问题:“他们考虑全球贸易合作、刺激各国生产力(shēngchǎnlì)和经济增长的办法”。在(zài)特朗普因处理以伊冲突提前一日离会返国之前,与会领导人也得以说服特朗普,发表了围绕以伊冲突的简短联合声明,既迎合了特朗普“挺以反伊”的立场(lìchǎng),用“解决伊朗危机”、“降低中东地区(zhōngdōngdìqū)敌对”的说法代替了以伊“停火”,却又把欧盟和加拿大更关切的“加沙停火”写入其中。
即便卡尼此举展现出“银行家的简洁、详实、行动导向”,可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指出这次(zhècì)G7峰会(fēnghuì)“四个没有”(没有发表联合公报、特朗普没有会见乌克兰总统(zǒngtǒng)(zǒngtǒng)、特朗普没有会见墨西哥总统、没有为下周(xiàzhōu)的北约峰会造势),特别是乌克兰问题没有联合声明的事实,恰恰表明此次峰会的关键不在有什么,而是缺什么。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7日,加拿大坎纳纳斯基,七国集团峰会期间,意大利总理(zǒnglǐ)焦尔吉娅·梅洛尼(背对镜头,下中)、法国总统埃马(āimǎ)纽埃尔·马克(mǎkè)龙、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lā)·冯德莱恩、北约(běiyuē)秘书长马克·吕特、日本首相石破茂、德国总理默茨、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英国首相基尔·斯塔(sītǎ)默(顺时针方向)合影。视觉中国 图
14个国家和三大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其中仅七大成员国和欧盟领导人就(jiù)都带着不尽相同的目的到来,显然(xiǎnrán)决定了本次(běncì)G7峰会的议题繁多杂糅,且(qiě)双边与多边、区域与全球议题交织,于是系列联合声明的出炉亦不奇怪。可另一方面,峰会只有两天时间,且关键主角特朗普还提前离开,多数与会者必然难以(nányǐ)达成行前目标。
尽管G7是多边外交场合,但眼看着特朗普“解放日关税”90天暂缓期即将(jíjiāng)在(zài)7月9日到期,头上悬着(xuánzhe)“达摩克利斯之剑”的(de)传统盟友和伙伴们无疑先想着抓住难得(nánde)面见特朗普的机会,解决本国对美双边贸易问题。英国广播公司(BBC)盘点,英国、加拿大(jiānádà)、日本、欧盟领导人的首要目的就是谈贸易,“自己的事”优于“大家的事”,遑论全球事务。
G7峰会各领导人的参会目的(mùdì),图源:BBC
从效果看,几乎无人如愿(rúyuàn),英国(yīngguó)是仅有的例外。继5月两国达成协议框架后,特朗普在(zài)对媒体记者官宣英美正式签署了“对双方公平(gōngpíng)的”贸易(màoyì)协议,这也是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贸易战后签署的第一份贸易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对多数进口自英国的产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汽车关税从25%改为10万辆进口配额征收10%,此外美国承诺以类似(lèisì)的机制降低(jiàngdī)钢铝制品和药品关税,并建立某些航空航天产品的免关税双边贸易。
不少分析人士(rénshì)将英美贸易协议(xiéyì)视为与特朗普谈贸易、签协议的参考样板,可如此一来就不能忽视英国(yīngguó)所作出的妥协和让步:将美国牛肉进口(jìnkǒu)免关税配额增至1.3万吨(wàndūn),乙醇进口免关税配额增至14亿升。这意味着英国实际(shíjì)放宽了本来较为严格的农产品和生物制品准入标准,10%的基准关税也远高于特朗普就职前英国对美出口不到2%的平均关税。
跳出英国的个例,其它(qítā)国家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并无(wú)突破性进展:石破茂与特朗普(tèlǎngpǔ)会谈后在(zài)记者会上表示,双方(shuāngfāng)未能就取消关税达成协议,因为“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分歧”;冯德莱恩称正在进行的美欧贸易谈判“错综复杂”但在“向前推进”,目标是在7月达成协议;卡尼与特朗普的面对面会谈最受关注,后者坦承障碍依旧存在,只是双方承诺继续(jìxù)谈判,力争在30天内达成协议……
当然,考虑到各国与美国双边贸易的(de)复杂矛盾,此次领导人或许本就不指望靠两天的面对面峰会解决问题。汽车关税向来是日美贸易中的难点,美欧贸易在汽车、农产品、医药、酒类的矛盾甚于(yú)英美贸易,欧盟的经济体量与27个(gè)成员国不同诉求,决定了布鲁塞尔不会轻易(qīngyì)向美国让步;卡尼则把(bǎ)此次主场(zhǔchǎng)外交视为与各主要经济体发展贸易关系的契机,以实现其减少对美依赖的愿望。
双边贸易成果(chéngguǒ)有限,共同关切的多边和区域问题亦不例外,尤其是乌(wū)克兰问题。本次(běncì)峰会只邀请了(le)一个非G20国家领导人泽连斯基,本是为了促成西方大国集体挺乌的声音和行动。不料在以伊冲突持续的动态“轰炸(hōngzhà)”下,不仅乌克兰问题,连整个G7峰会都被抢走“热度”,特朗普提前离会后,原定的美乌领导人会晤也未能实现。
没有乌克兰问题联合声明,宣告了“一致挺乌”的设想破产。特朗普甚至在峰会期间就区域(qūyù)热点问题拆(chāi)盟友(méngyǒu)们的台,例如重申将俄罗斯从八国集团除名是“巨大的错误”,导致战争爆发。他还公开打脸马克龙(lóng),称后者说他提前返美(fǎnměi)是为了促成以伊停火乃“爱出风头”。此外,在森林火灾全球(quánqiú)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与会者连“气候变化”的字眼都避而不谈。
事实证明,反倒是(shì)没有特朗普的议题,G7峰会(fēnghuì)见到了(le)一些效果。印度总理莫迪(mòdí)与卡尼会晤后,加方表示两国同意恢复因两年前加锡克教领袖遇刺而中断的外交服务,并互派(hùpài)高级专员(相当于大使)。加拿大为乌克兰提供23亿加元军事援助和23亿加元贷款,欧盟则在峰会前一周提出对俄第18轮(lún)制裁措施、打击俄能源和军事工业,总算让泽连斯基不虚此行。
“G1+6”成默认新常态(chángtài)?
严格来说,G7并非基于国际条约成立的(de)(de)国际组织,而是政府间的政治经济论坛(lùntán)(forum),因此既没有常设秘书处或办公室(bàngōngshì),其通过的声明等文本,对成员国亦不具备国际法意义上的约束力。基于这种松散(sōngsǎn)的性质。G7的“组织韧性”本就不强,如今面对特朗普颠覆(diānfù)式的外交路径,其他领导人变得更加务实、身段灵活,客观上又增加了G7的弹性。
美国(guó)《政客》杂志就发表《G7拥抱“现实政治”,围绕颠覆性的特朗普共事》一文(yīwén)指出(zhǐchū),在卡尼用主席总结声明取代联合公报、营造表面团结的背后,残酷的现实是各国领导人不再致力于说服特朗普同意采取新的共同措施(尤其是对抗俄罗斯),甚至懒得寻找表面词藻(cízǎo)寻求(xúnqiú)七国共识。取而代之的,是其它G6国家另行协同行动。
另一方面,各国领导人小心翼翼地与(yǔ)特朗普打交道(dǎjiāodào),既配合后者习惯于双边而非多边协商的路径,又在细节(xìjié)之处满足他的情绪价值。正如随同参会的德国政府官员表示,出于“现实政治”(realpolitik)逻辑,美国的经济、军事、核武(héwǔ)能力在G7乃至整个西方阵营(zhènyíng)无可替代,因此大家必须礼貌而谨慎地与美国领导人互动。
在此氛围下,葡萄牙人科斯塔代表欧盟带给特朗普特殊礼物——该国著名球星C·罗纳尔多签名球衣;斯塔默在特朗普把“英国”说成“欧盟”时没有打断纠正,还在后者手中文件掉地(dì)后替(tì)他弯腰捡起;在特朗普大谈不该将俄罗斯逐出G8时,一旁的卡尼没有当即反驳,而是等特朗普回国后才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此言“冒犯乌克兰人(wūkèlánrén)”;与会的日(rì)本官员则总结“人人都(dōu)有自己的谨慎(jǐnshèn)方式”,以确保G7能(néng)继续存在、“来日继续斗争”。
考虑到美国国会提出了对俄能源产品征收500%关税的二级制裁法案,一些G7国家并不认为美国和自己已经“不团结”,德国总理默茨对自己首次G7峰会的评价是(shì)(shì)“比预期更加成功”,对未来(wèilái)“谨慎乐观”。不过一边是绕开(ràokāi)特朗普(tèlǎngpǔ)的G6共同行动,一边是G6分别想方设法与特朗普政府维系关系,一旦(yídàn)走向“G1+6”新常态,未来几年G7还能否保持“富国俱乐部”的传统影响力和存在感,的确要打上(shàng)问号。
(胡毓堃,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xiéhuìhuìyuán))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zhuàngǎo) 胡毓堃
(本文(běnwén)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